精彩小说尽在新达文学!手机版

新达文学 > > 济世医爵士瑶儿瑶儿全本免费小说_热门网络小说推荐济世医爵士瑶儿瑶儿

济世医爵士瑶儿瑶儿全本免费小说_热门网络小说推荐济世医爵士瑶儿瑶儿

张有记 著

其它小说完结

《济世医爵士》内容精彩,“张有记”写作功底很厉害,很多故事情节充满惊喜,瑶儿瑶儿更是拥有超高的人气,总之这是一本很棒的作品,《济世医爵士》内容概括:从寒门救母到济世传承。阿瑶生活在贫穷落后的家庭里,母亲突然病倒。在医馆治疗中结识馆长,并告知这种病只能治本,不能治根。在小女孩的苦苦哀求中,馆长被感动,同时收她为徒,并交给医书他学习。半年后,师徒两人合力用医术把母亲治好。小女孩从此迷上医术。成长的过程医术也越来越高明。从小镇一路医到皇宫同时攻克多种疑难杂症。得到了皇宫的奖赏并封为医爵士和一块通行令牌。在治疗一场瘟疫后,奉旨到全国各小镇治疗当地疑难杂症。从此一个药箱一个令牌游行全国小镇为当地的病人治疗和出医书收徒弟让医术一直传承下去

主角:瑶儿,瑶儿   更新:2025-10-10 20:53:35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深秋的太阳刚爬过医馆的墙头,阿瑶的掌心己经磨得通红,木碾子把玄参碾成粉的“咯吱”声,在清晨的院子里格外清晰。

她蹲在石碾旁,瘦小的身子前倾,双手攥着碾杆来回推。

玄参质地坚硬,要碾到“粉细无渣”的程度,得费上大半个时辰。

昨天陈生教她时,只说“碾到看不见颗粒就行”,可她早上给孙翁看,孙翁用指腹捻了捻药粉,摇头说“太粗,敷在伤口上会硌得疼,得再碾”。

阿瑶没敢抱怨,重新把药粉倒回碾盘。

木碾杆的把手被磨得光滑,却硌得她掌心发疼,推了没十下,就感觉掌心黏糊糊的——昨天磨破的地方,又渗出血了。

血珠沾在白色的玄参粉里,像撒了把细红豆,她赶紧用袖子擦了擦,怕孙翁看见又要担心。

“磨个药都磨不利索,还想学医?”

身后传来陈生的声音,带着惯有的冷意。

阿瑶回头,看见他抱着半筐晒干的艾草走过来,青色长衫的下摆沾了点草屑,眼神扫过碾盘上的药粉,眉头皱得更紧。

“玄参要碾到能过筛子,你这还能看见碎渣,要是给病人敷伤口,不得化脓?”

陈生把艾草扔在墙角,走过来拿起小筛子,舀了勺药粉筛了筛,果然留下不少粗渣,“孙伯就是太心软,这种活计都让你做,浪费药材。”

阿瑶的脸瞬间红了,不是羞的,是急的。

她赶紧把筛出来的粗渣倒回碾盘,用力推起碾杆:“我再碾一遍,肯定能碾细。”

“再碾也是白费力气。”

陈生嗤笑一声,抱臂站在旁边,“你这力气连个孩子都不如,昨天碾甘草,你碾了一个时辰,我半个时辰就够了。

学医不是靠孝心就行的,得有天赋,还得有力气——你两样都没有。”

这话像根针,扎得阿瑶心口发疼。

她知道自己力气小,可她己经很努力了——昨天晚上,她在里屋借着油灯的光,偷偷用石头碾了半筐晒干的蒲公英,就是想练力气。

可现在,还是被陈生看不起。

她没反驳,只是把腰弯得更低,碾杆推得更快。

掌心的血珠渗得更多,黏在碾杆上,握起来滑溜溜的,她却攥得更紧——她不能让陈生看扁,更不能让孙翁失望,娘还等着她学好医术治病呢。

“阿瑶,先别碾了。”

孙翁的声音从堂屋传来,手里还拿着两株草药。

阿瑶赶紧停下,转身时没注意,碾杆撞在石碾上,她踉跄了一下,差点摔倒。

陈生下意识地伸手扶了她一把,又很快收回手,别过脸去,好像扶她是什么丢人的事。

孙翁走过来,先看了看她的掌心,眉头一拧:“怎么又磨破了?

不是让你垫块布吗?”

“我忘了……”阿瑶赶紧把手背到身后,不想让他看见。

孙翁却抓过她的手,从怀里掏出个小布包,里面是晒干的艾草灰,轻轻撒在她的伤口上:“艾草灰能止血,下次记得垫布。

今天先不学碾药了,跟我认草药——这两株你看看,哪个是柴胡,哪个是前胡?”

阿瑶抬头,看见孙翁手里拿着两株草药,叶子长得几乎一样,都是细长的形状,开着小小的白花,连气味都有几分相似。

她昨天记过药名,可真要分辨,却一下子慌了神。

“这个……这个是柴胡?”

她指着左边那株,心里没底。

陈生在旁边哼了一声:“错了,左边是前胡,右边才是柴胡。

连最基本的都分不清,还学什么辨证?”

阿瑶的脸更红了,低着头不敢说话。

孙翁却瞪了陈生一眼:“你刚学的时候,把甘草认成黄芪,还敢说别人?”

陈生的耳朵瞬间红了,嘴硬道:“我那是第一次认,她都学两天了。”

“学两天怎么了?

阿瑶比你细心,昨天她整理药柜,把受潮的甘草都挑出来了,你上次整理,还把受潮的和干燥的混在一起。”

孙翁说着,把两株草药递到阿瑶面前,“辨柴胡和前胡,不能只看叶子,要看根——柴胡的根是圆柱形,表面有纵皱纹,前胡的根有支根,像鸡爪。

你摸一摸。”

阿瑶赶紧伸手,轻轻摸了摸两株草药的根。

果然,左边那株的根有细细的支根,右边的是光滑的圆柱,摸起来手感完全不一样。

她心里一下子亮了,原来认草药还有这么多门道,不是光记名字就行。

“记住了,认药要‘看、摸、闻、尝’,西样都做到,才不会认错。”

孙翁把草药放在石桌上,又拿出个小本子,“这是我记的草药笔记,你拿去看,里面记了常见草药的辨别方法,晚上没事就翻一翻。”

阿瑶双手接过本子,封面是牛皮纸做的,己经泛黄,里面的字是用毛笔写的,工整又清晰。

她心里暖暖的,赶紧道谢:“谢谢孙翁,我一定好好看!”

陈生在旁边看着,眼神里闪过一丝复杂,没再说话,转身去整理墙角的艾草了。

上午的时间过得很快,阿瑶跟着孙翁认了十种草药,把每种的“看摸闻尝”都记在心里,孙翁考她的时候,她都答得上来。

孙翁满意地点头:“不错,比昨天进步多了。

中午你先去给你娘煎药,今天加了黄芪,补气血的,记得用文火煎,别煎糊了。”

“好!”

阿瑶赶紧点头,拿着孙翁开的药方去了灶房。

医馆的灶房在院子角落,有个小小的陶药罐,是孙翁特意给母亲煎药用的。

阿瑶按照孙翁说的,先把黄芪、当归、川贝等草药用清水洗了洗,放进药罐,加了三碗井水,然后点燃柴火,用文火慢慢煎。

药香很快飘了出来,带着黄芪的甜香和川贝的微苦。

阿瑶守在灶前,时不时搅一搅药罐里的草药,心里想着母亲喝了药能快点好,嘴角忍不住往上扬。

可没等她高兴多久,里屋突然传来母亲的咳嗽声,比昨天重多了,还带着喘鸣。

阿瑶心里一紧,赶紧关火,端着刚煎好的药汤跑进去。

母亲躺在床上,咳得浑身发抖,脸色苍白得像纸,嘴唇干裂,看见阿瑶进来,勉强挤出个笑容:“瑶儿,娘没事……就是突然有点喘……娘!

您别说话,先喝药!”

阿瑶赶紧扶母亲坐起来,用勺子喂她喝药。

药汤有点烫,母亲却喝得很快,喝完后咳嗽稍微轻了点,却还是喘得厉害。

阿瑶摸了摸母亲的额头,不发烧,可为什么会突然喘得这么厉害?

她心里慌了,赶紧跑出去找孙翁。

孙翁正在给一个村民诊脉,听阿瑶说母亲喘得厉害,赶紧放下脉枕,跟着她进了里屋。

他给母亲诊了脉,又看了看母亲的舌苔,眉头皱了起来:“是风寒入肺,昨天晚上可能着凉了。

我开个止咳平喘的方子,你去抓药,赶紧煎了给你娘喝。”

“好!”

阿瑶接过药方,转身就往外跑。

药柜在堂屋,陈生正在整理药柜,看见阿瑶急急忙忙地跑过来,拿起药方就找药,忍不住问:“怎么了?

慌慌张张的。”

“我娘喘得厉害,孙翁让我抓药煎。”

阿瑶一边说,一边找药方上的“苏子”——这是止咳平喘的药,孙翁昨天教过她。

她在药柜里翻了半天,终于找到标着“苏子”的抽屉,拉开一看,里面的苏子是棕色的,颗粒饱满,看起来没什么问题。

可她突然想起孙翁笔记里写的“苏子要选新收的,陈苏子有霉味,药效差”,赶紧拿起一把苏子闻了闻——果然有股淡淡的霉味!

“这苏子是陈的,有霉味,不能用!”

阿瑶赶紧把苏子倒回抽屉,转身找其他抽屉,“孙翁说陈苏子药效差,得用新的。”

陈生愣了一下,走过来拿起一把苏子闻了闻,脸色变了:“不可能,这是我上个月刚进的,怎么会是陈的?”

“真的有霉味,你再闻闻。”

阿瑶把苏子递到他面前。

陈生皱着眉闻了闻,确实有股若有若无的霉味——上个月进药的时候,他只看了苏子的颜色,没闻气味,没想到竟然受潮发霉了。

要是给阿瑶母亲用了,不仅治不好病,还可能加重病情。

他的脸瞬间红了,赶紧拉开旁边的抽屉:“新的苏子在这个抽屉里,我上次整理的时候分开装了,忘了告诉你。”

阿瑶赶紧拿出新苏子,闻了闻,没有霉味,只有淡淡的清香味,这才放心。

她快速抓了药,又找了杏仁、款冬花,都是药方上需要的,然后赶紧跑去灶房煎药。

陈生站在药柜前,看着阿瑶的背影,心里有点不是滋味。

他一首觉得阿瑶力气小、认药慢,可刚才要是没有阿瑶细心,用了陈苏子,阿瑶母亲的病肯定会加重,到时候孙伯肯定要责怪他。

他想起昨天阿瑶整理药柜,把受潮的甘草都挑出来,当时他还觉得她多此一举,现在才知道,学医需要的不仅是力气和天赋,更需要细心——这一点,阿瑶比他强。

药很快煎好了,阿瑶端着药汤跑进里屋,喂母亲喝了。

过了半个时辰,母亲的喘息渐渐平稳了,咳嗽也轻了,阿瑶这才松了口气,坐在床边守着她。

“瑶儿,让你担心了……”母亲摸了摸她的头,声音还是有点虚弱。

“娘,您别这么说,这是我应该做的。”

阿瑶握住母亲的手,“等我学好了医术,就能给您治病了,以后您再也不用受苦了。”

母亲笑着点头,眼里满是欣慰的泪水。

下午,孙翁给母亲扎了针,扎的是“膻中穴”和“肺俞穴”,说能缓解气喘。

阿瑶在旁边看着,认真记着孙翁扎针的位置和手法——她知道,以后要学的东西还很多,针灸、煎药、辨证,一样都不能落下。

陈生下午没再冷嘲热讽,反而主动过来教阿瑶筛药粉。

他拿过筛子,教她“手腕要稳,轻轻晃,别太用力”,阿瑶跟着学,果然筛得又快又好。

“其实……你挺细心的。”

陈生突然开口,声音有点不自然,“早上我不该说你没天赋。”

阿瑶愣了一下,抬头看着他,见他耳朵红红的,赶紧笑了笑:“没事,我知道你是为我好。

以后我有不懂的,还得请你多教我。”

陈生的脸更红了,赶紧别过脸:“嗯,有不懂的就问,别憋着。”

夕阳西下的时候,阿瑶帮着孙翁把晒好的草药收进药柜,掌心的伤口己经不疼了,艾草灰止住了血,还结了层薄痂。

孙翁看着她整理药柜的样子,突然说:“阿瑶,明天我教你搭脉吧。”

阿瑶的眼睛一下子亮了:“真的吗?

谢谢孙翁!”

“搭脉是辨证的基础,学会了搭脉,才能知道病人是什么症,该用什么药。”

孙翁坐在堂屋的椅子上,喝了口茶,“不过搭脉很难,得用心学,你怕不怕?”

“不怕!”

阿瑶坚定地摇头,“只要能治好娘的病,再难我也学!”

孙翁看着她眼里的光,笑了笑:“好,有志气。

明天早上你早点来,咱们从‘浮沉迟数’西脉开始学。”

夜幕降临,医馆里点上了油灯。

阿瑶坐在里屋的床边,一边给母亲捶背,一边看孙翁给的草药笔记。

母亲靠在她身边,听着她念草药的名字,偶尔咳嗽两声,却比昨天安稳多了。

陈生在堂屋整理医书,偶尔会往里面看一眼,见阿瑶认真的样子,嘴角忍不住往上扬了扬。

他想起自己刚学医的时候,也是这样,抱着医书看到深夜,只是后来学久了,反而没了当初的细心和坚持。

阿瑶念到“紫苏叶能散寒解表”的时候,突然想起母亲下午的风寒,赶紧记下来:“娘,下次要是再着凉,咱们就用紫苏叶煮水喝,孙翁的笔记里说很管用。”

母亲笑着点头:“好,都听瑶儿的。”

油灯的光映在母女俩的脸上,暖融融的。

阿瑶合上书,看着母亲熟睡的脸,心里充满了希望。

她知道,学医的路还很长,会遇到很多困难,可只要有母亲在,有孙翁的教导,有陈生的帮助,她一定能坚持下去。

她轻轻摸了摸掌心的薄痂,这是她学医路上的第一个印记,以后还会有更多——磨破的手、熬红的眼、记不住的医理,可每一个印记,都是她走向“能治病”的台阶。

明天,她就要学搭脉了,这是她离“治好娘”又近了一步。

阿瑶躺在床上,想着孙翁说的“浮沉迟数”,慢慢进入了梦乡,梦里,她终于学会了搭脉,准确地说出了母亲的病症,孙翁和陈生都为她高兴,母亲也笑着说“瑶儿长大了,能给娘治病了”。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