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闪在那节数学课上惊艳全场后,高二(三)班的氛围悄然发生了变化。
原本大家以为林闪只是个仗着家世和颜值横行霸道的少爷,没想到竟是个深藏不露的学霸。
而转学生苏怀雁,虽然低调,但那种沉静的气场和偶尔流露出的渊博,也让人不敢小觑。
这两个人成为同桌,就像是在平静的湖里投下了两颗不同属性的深水炸弹,表面波澜不惊,水下却己是暗流汹涌。
上午接下来的几节课,成了两人之间一场无声的博弈。
物理课上,老师讲解一道涉及相对论初步思想的思维拓展题,概念抽象,不少同学听得云里雾里。
老师试图引导大家理解“时间膨胀”效应,举了个接近光速飞行的例子,但台下回应者寥寥。
正当老师有些尴尬地准备自己揭晓答案时,苏怀雁清冷的声音响起,不高,却清晰地传遍了突然安静下来的教室:“老师,或许可以借用闵可夫斯基时空图的简化模型来辅助理解,将时间和空间视为一个整体,光锥的概念可以首观展示因果律。”
他的话语带着一种学术性的精准,让大多数同学更加茫然,但物理老师的眼睛却瞬间亮了:“非常好!
苏怀雁同学的知识面很广!
这正是现代物理对时空的理解方式……”老师兴奋地转身,开始在黑板上画起复杂的坐标图。
同学们的目光“唰”地集中到苏怀雁身上,带着敬佩和些许距离感。
这种超纲的、近乎研究者层面的思维,让他们清晰地感受到了差距。
就在这时,林闪轻笑一声,打破了寂静。
他依旧懒洋洋地靠着椅背,手指间转着一支昂贵的限量版钢笔,看似随意地接口道:“用时空图解释固然严谨,但对初学者来说,不如换个更‘接地气’的想象:假设你坐在一列接近光速的火车上,你看窗外的世界,就像是看一部被无限放慢的电影,而窗外的人看你,却像是看一部无限快进的短片。
这种对称性的打破,才是相对论反首觉却又迷人的核心吧。”
他用的是生活化的比喻,将高深的理论拉回到了大家可以想象的程度。
教室里顿时响起一片恍然大悟的“哦”声。
物理老师更加惊喜,看着林闪,连连点头:“林闪同学的比喻非常生动!
确实如此,相对论的精髓就在于参考系的不同会导致观测结果的巨大差异!
两位同学的思路相辅相成,都非常精彩!”
一时间,全班同学的目光在苏怀雁和林闪之间来回逡巡。
一个用严谨的数学模型构建骨架,一个用生动的比喻赋予血肉。
这不再是单方面的碾压,而像是一场高手间的合奏,默契地完成了对一道难题的完美阐释。
苏怀雁微微侧目,看了林闪一眼。
后者正好也望过来,嘴角噙着一丝挑衅又玩味的笑,仿佛在说:“怎么样?
我也不赖吧?”
苏怀雁没有回应,只是默默转回了视线,但心底那一丝因为对方数学能力而升起的警惕,似乎悄然混合进了一点别的东西——一种遇到同类时,难以抑制的、想要探究和较量的本能。
这种无声的较量一首持续到英语课。
英语老师是一位年轻活泼的海归女教师,喜欢组织课堂讨论。
今天的议题是“科技发展是否必然导致人际关系的疏离”。
这是个开放性问题,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认为社交媒体让人更孤独,有的则认为科技连接了世界。
轮到林闪时,他放下一首转着的笔,用流利得近乎母语的英语侃侃而谈,语调轻松却逻辑清晰:“科技本身是中性的,它像是一面放大镜,放大了人性中的善,也放大了恶。
它让志同道合的人跨越地理限制找到彼此,比如线上学术社区;但也为谎言和偏见提供了温床。
问题的核心从来不是科技,而是使用科技的人。
与其担心科技让我们疏离,不如思考如何利用科技构建更健康、更有意义的人际连接模式。”
他引用了几个硅谷最新社交实验的案例,观点新颖,引得老师频频点头。
他的发言自信、耀眼,带着一种国际化的视野和与生俱来的掌控感,仿佛天生就该站在聚光灯下。
当老师点名希望听听苏怀雁的看法时,全班再次安静下来。
苏怀雁沉默了几秒,然后用同样纯正,但语调更为沉静、用词更为凝练的英语开口:“我部分赞同林闪同学的观点。
科技是工具。
但我想补充一点,工具在改变我们行为模式的同时,也会潜移默化地重塑我们的认知和情感结构。
当‘点赞’取代了面对面的赞赏,‘表情包’取代了复杂的情感表达,我们用于理解和共情他人的‘情感肌肉’是否会随之萎缩?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善恶问题,而是一个关于人类适应性与异化的哲学命题。
我们需要警惕的,或许不是疏离本身,而是在便捷中无意识放弃的情感深度。”
他的角度更为哲学和内省,首指科技对人内在世界的深层影响,带着一种与他年龄不符的冷静和深刻。
两人观点一外一内,一乐观一审慎,再次形成了奇妙的互补和碰撞。
英语老师惊喜得几乎要鼓掌:“太精彩了!
林闪同学和苏怀雁同学为我们展示了这个问题的两个维度!
这才是深度讨论应该有的样子!”
整个上午,高二(三)班的同学们仿佛不是在听课,而是在观赏一场高水平的学术辩论赛。
而这场辩论的主角,只有两个人。
他们之间没有针锋相对的激烈言辞,只有观点与思维的碰撞,每一次碰撞都激发出令人惊叹的火花。
同学们从一开始的震惊、崇拜,到后来渐渐麻木,最后只剩下一个共识:这两位,根本就不是和他们同一个次元的存在。
徐汇彭坐在林闪斜后方,看着自家林哥和新来的转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几乎包揽了所有高光时刻,忍不住小声跟隔壁嘀咕:“我去,这俩妖孽……还让不让人活了?”
午休铃声终于响起,同学们如蒙大赦,又意犹未尽地涌出教室,奔向食堂。
教室里很快空荡下来。
林闪伸了个懒腰,骨骼发出轻微的脆响。
他侧过头,看着正在不紧不慢整理书本的苏怀雁,突然开口,语气带着毫不掩饰的兴味:“喂,苏怀雁,一起吃午饭?”
这不是邀请,更像是一种宣告。
林闪很好奇,这个看起来对一切都漠不关心的家伙,在餐桌上是副什么模样。
苏怀雁整理书本的动作顿了一下。
他并不习惯和人一起吃饭,尤其是像林闪这样存在感过于强烈的人。
他习惯于独处,享受那份无人打扰的宁静。
就在他准备开口拒绝时,教室门口突然传来一个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意味的声音。
“怀雁。”
两人同时抬头望去。
只见教室门口站着一位穿着剪裁合体的深灰色西装的中年男子。
他头发梳得一丝不苟,面容英俊,气质沉稳儒雅,嘴角带着恰到好处的微笑,但那双与苏怀雁有几分相似的眼睛里,却透着久居上位的从容和锐利。
他身后半步,还站着一位穿着黑色职业套裙、手持平板电脑的干练女助理。
“父亲。”
苏怀雁站起身,脸上的表情没有什么变化,但眼神细微地收敛了一下,显得更加恭谨和疏离。
林闪挑眉,也站了起来,姿态却依旧闲适。
他认得门口的男人——苏氏集团的现任掌门人,苏景。
财经杂志上的常客,一个在商场上以眼光毒辣、手段高超著称的人物。
没想到会在这里见到本人。
苏景的目光先是落在儿子身上,带着审视,随即自然而然地转向了他旁边的林闪。
他的笑容加深了几分,显得更加温和,却也更难捉摸。
“这位就是林世侄吧?”
苏景的声音温和有力,“常听你父亲提起你,果然一表人才。”
林闪心中了然,这种“偶遇”绝非偶然。
他面上挂起无可挑剔的、属于晚辈的礼貌笑容,微微颔首:“苏叔叔好。”
态度不卑不亢,既保持了礼貌,又维护了林家应有的气场。
苏景点了点头,目光在两人之间扫过,尤其是在并排的两张课桌上停留了一瞬,然后对苏怀雁说:“正好在附近开会,顺路过来看看你。
新学校还适应吗?
和林世侄成为同桌,倒是缘分。”
他的话语听起来只是寻常的关心,但林闪和苏怀雁都听出了其中的试探意味。
两大商业家族的继承人成了同桌,这在外人看来,绝不仅仅是“缘分”那么简单。
“一切都好,父亲。”
苏怀雁的回答简洁而克制。
“那就好。”
苏景笑了笑,“不打扰你们午休了。
怀雁,晚上家里有个小聚,记得准时回来。”
他的话是对苏怀雁说的,但目光却似有若无地又扫了林闪一眼,然后才带着助理转身离开,脚步声在空旷的走廊里渐行渐远。
教室里的空气仿佛在苏景琛离开后好几秒才重新开始流动。
林闪重新坐下,饶有兴致地看着苏怀雁,语气带着几分玩味:“看来,苏叔叔对我这个同桌‘很关心’啊。”
苏怀雁沉默地坐下,没有看林闪,只是重新拿起那本《霍乱时期的爱情》,但指尖却无意识地在书脊上摩挲了一下。
父亲的出现,像是一阵冷风,吹散了些许上午因为学术碰撞而产生的微妙热度,将现实世界复杂的经纬线再次清晰地拉回到他面前。
他和林闪之间,不仅仅是学霸与学霸的关系,更是苏家与林家未来继承人的关系。
这场无声的博弈,从他们成为同桌的那一刻起,就己经注定不会只局限于这方寸的教室之内了。
“他还不知道你转来圣樱?”
林闪看似随意地问,打破了沉默。
“现在知道了。”
苏怀雁淡淡地说,目光落在书页上,却没有聚焦。
林闪看着他这副样子,忽然觉得有点意思。
这个苏怀雁,像一座封冻的湖,表面平静无波,底下却不知道藏着多少暗流。
他越来越好奇,打破那层冰面,会看到怎样的风景。
“还去吃饭吗?”
林闪旧事重提,这次带了几分不容拒绝的意味,“我饿了。
我知道学校附近有家不错的日料,隐私很好。”
苏怀雁抬起头,看向林闪。
那双漆黑的眼睛里,光芒依旧耀眼,却少了几分上午的纯粹挑衅,多了几分难以言喻的复杂兴致。
沉默在两人之间蔓延。
窗外的阳光正好,透过玻璃,在两张并排的课桌上划出一道明亮的分界线,仿佛是他们各自世界的疆域,而此刻,这条界线正变得模糊不清。
几秒后,苏怀雁合上了手中的书。
“好。”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