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新达文学!手机版

新达文学 > 其它小说 > 乱世极品天师

乱世极品天师

金南风 著

其它小说连载

小说《乱世极品天师》一经上线便受到了广大网友的关是“金南风”大大的倾心之小说以主人公孙恩思远之间的感情纠葛为主精选内容:东晋末乱世烽士族豪强分割山百姓流离失所代人孙恩意外穿越至同名东晋天师身从一座孤岛起以盐铁为基、以法制为纲、以兵戈为逐步汇聚流开荒屯立学设锻兵修城鲜卑骑兵的铁蹄他以铁浮图与弓弩方阵开疆拓土;在士族豪强的盘根错节他以公开审判与律令雏形立威于辽东盐田与铁到羽林学堂与监察制一切皆在破碎的大晋旧秩序之上重建是一个异世之人如何以智慧与铁于乱世中塑造秩序、点燃希并最终缔造横跨东西、立法立制、影响千秋元帝故事势滔帝国初既是铁与火的征也是律与治的开端史会记住这一个名字——孙一个从海岛燃起的帝国缔造

主角:孙恩,思远   更新:2025-10-03 19:16:46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夜色像一张撕裂的墨布,风在机身外撕扯着金属的嗓音。

孙恩记得最后一次看到的,是航道灯在暴雨中被闪电一次次劈亮、又一次次吞没;记得安全带在胸前勒出一道白痕,记得广播里带着机械疲惫的女声反复念着“请保持冷静,请系好安全带”,记得机舱里有人在哭,有孩子在哇嚎——那些现代的杂音都像碎玻璃,砰砰碎成他头顶的一圈又一圈。

他记得自己在博物馆的灯光下整整收拾了三天的展箱,记得晚饭后在机场候机亭里把一卷晋代绢画摊在手机光下复核。

那些琐碎和尊严并行着:展品的标签、运输的保险单、母亲在接机口伸手要他帮忙拿行李的侧脸。

然后是轰鸣,是赤热的机械味涌到嗓子里,是一种无名的、首接的恐惧像钢丝一样勒住胸口——再然后,像一只被人猛然抬起的镜头,他被抽离。

他不知道灵魂有没有重量。

那一瞬间,他有一种离开身体的轻盈感:没有座椅的硬度,没有塑料的味道,只有一种被冻住又被融化的清醒。

他看到机舱好像被从内部剖开,薄薄的屏幕在空中像玻璃虫壳般破碎,乘客的面孔像被放慢的胶片,一些人向窗外探去,有的人用指甲抓着座位靠背,场景被暴风的闪电交替切割成一帧帧的静画。

而下一帧,他在海风里醒来。

盐的味道立刻填满鼻腔,带着铁锈与血腥。

世界像被洗牌过的纸牌堆:天空低而冷,满是铅灰色云块;篝火的黄光在潮湿的空气里摇来摇去;火旁有人蜷缩着,面颊在火光与阴影中来回翻转。

地上躺着不少人——有的面目扭曲成吸气的姿态,有的双目紧闭、脖颈仰着,衣袍被血染成苍黄。

他的手里,赫然握着一柄剑。

剑柄被风抚过的声音像老木。

剑上血干在他指节上,凉得像夜里石头的背面。

“天师——天师复生了!”

一个声音撕破夜色,是粗哑的、近乎哭泣的惊呼。

篝火旁的人群猛地转向他,像潮水聚拢。

有人跪下,有人磕了几个头,有的人两眼发亮,用破布抹着脸颊像是在把脸上的泪擦成崇敬。

他听见自己的名字,但那名字并非“孙恩”,或许正是——他是孙恩,但他曾在博物馆里将“孙恩”当作一个死去的历史注脚来读。

他记得史书里那串枯黄的词语:隆安三年,海岛起事……孙恩起兵……孙恩被擒……但那是书页的字眼,不是如今掌心里冰凉的剑柄或者旁边这个瘦削道士虔诚的眼神。

“师尊——是您吗?”

一个瘦小的面孔在火光里放大,瞳孔黑得一定,语气里夹着既惶恐又狂喜的颤抖。

他睁开眼,看见的是一张粗糙而熟悉的脸。

那些人穿着破旧的道袍,衣料在潮气里发出咝咝的声音;他们的发髻松散,像长期不剪的树根。

一个老兵靠在一块岩石上,眼里有血丝,手中握着一杆上面还挂着布条的矛。

海风把那些布条撕得像古布旗。

“你……你是谁?”

老兵声音低沉,眼神里有戒备。

战场上警惕是最朴素的礼节。

孙恩的声音出来时像是从另一张脸借来的,他自己听着也觉得陌生:“我……我不知道。”

这是最真实的回答。

确切到让他心底一冷:他并不在博物馆的灯光下,也不在己经习惯的现代世界里。

他的意识像被放在了一个新的躯壳里,而这个躯壳——据眼前这些人的动作、他们呼喊的称谓、以及他手中这柄冷而旧的剑——属于另一个“孙恩”。

学者的理性在这片混乱中迅速上岗,像一个勤快的书记员开始在脑子里记下能派上用场的名词。

门阀、九品中正、王导、谢氏、会稽、三吴……这些词从他记忆库里一股脑跳出来,不是按时代顺序,而像是河道里被搅动的泥沙——乱,浓重,却清晰。

他知道自己翻过教科书时怎样用笔边注解,知道史书里这些名字的相互纠缠,知道某些家族在朝廷里如何倾轧,又知道民间是如何被计较与被抛弃。

他略微动了动手指,发现剑柄在他的掌心并不与他的认知相符:它是那种用来割断历史的器物,不是博物馆里的复制品。

他想起在飞机上还没丢的那只黑色背包、那张过期半年的交通卡、那句博物馆管理员常说的“不要忘了保存证据”——这些念头像针一样扎进他脑里,再被海风吹散。

“天师。”

又有人唤,声音里带着求救似的恳切,“多日无主,今日女娲护我等,师尊若复,必然有法。”

“女娲?”

他在脑里扫描:上古神话、民间仪式、符咒纸的形制……这些画面像电影跳格回放。

作为一个历史学研究员,他并不信神,也曾无数次在展厅里为公众讲解古代信仰的社会功能:巫术、祭祀、祈雨,都是在社会压力下的集体支点。

但此刻,有人真诚地把他当成“天师”抬起,他的每一个动作都可能像落在玻璃上的声响,产生回响、影响命运。

“我不是你们的天师。”

他说,尽力想让声音显得稳当,像学者宣读一段脚注:“我是……不,不是。”

那句“不,不是”刚出口,篝火旁爆出一片嘶哑的失望,有人扑通一声跪在那里,像是信仰被抽走。

另一些人却不解他们的解释——或许在他们眼里,天师之名比问什么更重要。

他们的信仰像一张渴望被填满的碗,而他这具身体,恰如其分地为这张碗的形状而存在。

他的头痛了一下,像在飞机残骸上被撞过。

意识中有一个更微弱的、匿名的声音在说:迅速收集人,退守海岛,补给,学会铁与火——这不是空想,这是历史的注脚。

书里写得清楚:孙恩在隆安三年聚众海岛起事,虽有成势,终因北府兵及内部分裂而失败。

孙恩这个名字的结局,是埋在史书里那段惨烈的注脚。

他知道结局,更可怕的是,他知道改变结局的方法的雏形:如果他不能在短时间内稳住这群人,他将重蹈历史的覆辙;如果他能利用现代的知识、组织与制度观念,或许可以把命运改写。

“你在想什么?”

一个年轻的弟子凑上来,眼里满是未理解却热烈的期待。

“师尊,您记得当日我在台上念咒,您说若得大道,必再起……”他低头看那群人:他们的眉眼里有一种被历史压迫得发亮的渴望——并非文明意义上的渴望,而是求一个靠山、求一种确定。

过去的孙恩在北府兵的压迫下确曾容易成为他们心中寄托,他现在——作为“又复生”的‘孙恩’——能否把握这个寄托,变它为制度而非偶像,是他立刻要做的选择。

理性继续审视。

博物馆里保存的晋代器物告诉他:山川、港口、粮储、铁器——这些都是战略资源。

他在脑子里把这些东西排成清单,像给一个突发事件打优先级。

安全,人员凝聚,粮草,兵器,医疗,信息。

退守海岛是史书告诉他的第一步,也是最符合现实的生路——小兵力可以在岛上扩容、训练,海上补给相对容易控制,北府兵难以马上大举登陆;最重要的是,海岛可以成为孕育新的组织和体制的试验场。

“师尊,您可要吃点东西?”

一位年长的弟子递上干麦饼,手在颤。

他接过麦饼,咬下一口。

干涩的皮面磨破了舌尖,但他在那一口面粉与盐的结合里,嗅出一股在现代餐馆里再难遇到的朴素——民间粮食的本色。

那味道把他的思维拉回到现实:生存的最底层总是由面与水构成,政治的宏大话语终要在这样的桌面上落定。

他抬头,看着这些人的眼睛,一种决绝在胸中升腾。

“听着,”他说,声音平静,像课堂上宣布一条学术原则,“我不知道你们眼中的‘大道’是什么。

但我知道如何把人活着带走。

我不会用虚名安抚你们,我要用方法。

有人要照顾伤口,有人要守火堆,有人要去海岸瞭望风向,有人要去收集盐、鱼与木材。

谁能做工,谁就先做。

谁能学书写,谁就做记录。

谁能治伤,就为医。

若有人不听,从今以后,服从便是第一律。”

话一落,夜里刮过一阵冷风,火舌跳了一下。

篝火旁的沉默像盛装的杯子,装着各种想法:惊讶、怀疑、希望、恐惧。

有人低声嘟囔着“天师此言甚实”,有人暗自交换眼色,像在判断他话里是否真有可操作的东西。

他把剑放在一旁,伸手去摸口袋里不知何时出现的破布——那是他还来不及认清的躯体的一角。

躯体里有伤,胸口有血干的痕迹,旁边的另一个尸体被火光照亮,面容扭曲成他死后数字化影像中碰到的一个古老表情——那是死亡的普遍面相,与现代机舱里看到的惨状并无二致。

死与生在这里并不分时代,它们的臭味和寂静一样古老。

“你名何字?”

他突然问那个跪着的瘦子,作为第一条必须的行政手续——名字、来路、人数,这是所有组织的起点。

“孙泰子弟,名为思远。”

少年答得几乎是本能,像是家谱里写下的名字。

他们都以地域、家族或师承为名——这是时代的语言,也是他将来要编织进新政体中的一个线索:如何把这些松散的认同编织成新的国家认同,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永远的障碍。

他点点头,声音里多了一分学者的果断:“记下人数,记下伤员,记下粮草。

今晚,听我号令。”

这句话像是第一把锤子,敲进了一块石头。

人群动了动,几个壮年立刻走向海岸,另几个人围住了火堆开始分发药草与绷带。

有人递给他一件薄披风,披在肩上,披风上有一圈黯淡的纹饰——应该曾经代表某个小教团的徽记。

他把披风系好,像给自己上了一层身份——不再只是现代的策展人,也不是完全被历史吞没的亡魂,而是一个可以命令的“我”。

他知道自己此刻握有的,不仅是这群人对“天师”的盲从,而是一条时间给予的杠杆。

他己经从史书里读到过未来的断句:退守海岛,聚众、制铁、储粮、再北移;他知道哪些节点会被外力撕裂,哪些制度必须先行。

可知是冷兵器时代的学问与现代的组织学问的结合——那样的知识不能像刀槍那样首接杀敌,却能像堤坝一样,逐步控制水流与方向。

篝火映在他的眼里,火焰里有过去的博物馆展厅的灯光,有飞机的航标,也有一片未来的地图。

他闭上眼,再次听见机舱里那句自动播报的女声:“请保持冷静,请系好安全带。”

这一次,那声音没有恐慌,像是一句注脚,提醒着他:此身虽非由他而生,但责任己经落在他肩上。

“天师复生——”有人在火光里再一次低吟,带着祈祷般的恳切。

孙恩睁眼,抬手向夜空,声音平静却像洪钟敲在石上:“从今以后,名分可以叫做天师,但我所求的是民命。

若尔等随我,则听我令;若不随,便去吧。”

他说这个话时,没有使用古代的华美辞藻,也没有现代学者的冷峻,他用最简单的政治语言说服了人群:法在先,命在后,生存之需高于一切。

有人的哭声在那夜被海风吹散,也有人的手按在地上,像是在把夜与火都压成实物。

孙恩的心跳稳了些,他感到理智与恐惧同时在做工:理智在计算,恐惧在提醒。

但他更清楚一件事:历史给了他一次奇怪的礼物——同时给他失败的剧本与改变剧本的钥匙。

钥匙在手,门在眼前,他要去开它,或者被它锁住。

他伸手把剑从地上拔起,剑尖沾着夜色与血污。

火光映在那刃上,一时闪成一线亮。

他没有立刻举剑示威,而是把剑插回土里,像插下一颗新樁,又像把命运的某一端固定——这是一个象征的动作,更像是给自己与众人的承诺:他要用这柄剑守护秩序,而不是以刀光去做偶像崇拜。

天边有一道闪电,划破夜的厚幕,照见海面上零星的船影,以及更远处若有若无的灯。

那灯像远处的未来。

孙恩听见海浪拍岸的冷冷节奏,像在为他敲起战争与治理的鼓点。

他知道,若要活着把这件事做下去,短期的退守只是开始,真正的长篇将从如何把这群人组织成能吃能守而且能创造规则的群体开始:要写法,要立规,要教人识字、识算、识守则——这些在历史课本里是抽象的条目,而现在必须落地。

他把手抬到胸前,像是向一种不可见的旧日契约宣誓:“我不是天师的化身;我是一个会把历史法则运用到现实的男人。

我们先活下来,然后再去改变。”

低声说完,他把那句话交给了风,交给了火,交给了围在篝火边、带着恐惧和希望的那些眼睛。

夜更深了,海更近了,风把一片盐花抛在他的脸上,凉而刺痛。

他把脸抹平,不让眼神露出太多的犹豫——因为从今夜起,他不再仅仅为博物馆的展品负责;他要为这些人的生死与未来负责。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标签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