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新达文学!手机版

新达文学 > 奇幻玄幻 > 根脉神农星火

根脉神农星火

梦之灵1 著

奇幻玄幻连载

热门小说推《根脉神农星火》是梦之灵1创作的一部奇幻玄讲述的是陈砚修谢蕴之间爱恨纠缠的故小说精彩部分:《根脉·神农星火》讲述了上海青年陈砚修随家迁入鄂西神农架深从迷茫适应到扎根山野的传奇历这部作品以真实的历史细节与质朴的山野生活为底融汇民间传说与科学幻揭开了一段尘封于秘境深处的壮阔史他在此结识了掌握古老智慧的崔炳生、拥有超凡山林本能的神秘守护者𡯂更意外发现了能与人意识产生共鸣的奇异金丝这缕微光指引他们逐步揭开神农架地下庞大遗迹网络——“地宫”与核心“地眼”的奥这并非普通考古发而是一个连接全球生态与意识层面的古老共生系统枢金丝菌正是理解这超常系统的生物钥探索之路布满荆棘:险峻自然环境、时代政策约束、外界势力窥以及守护秘密的内心孤在一次次危机与发现陈砚修从知青蜕变为秘境守护者与菌丝共生初代体验者;其子陈青山则继承父以敏锐观察和科学思成为连接古老智慧与未来启示的桥作品通过父子两代人的坚守、同盟战友的情谊、与土地人民的羁深刻阐释了文明真正的韧性——源于对根源的敬畏、对未知的探以及跨越生命形态的共生契《根脉·神农星火》既是发现与守护的初始篇更是文明火种在平凡年代被重新点燃的星火之为后续谱写了深沉序

主角:陈砚修,谢蕴   更新:2025-09-30 13:20:05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第二章 :木鱼初识序:山岚渐开江轮的汽笛声还在耳畔残留着嗡嗡的余响,像根细针,时不时刺一下陈砚修的记忆——上海弄堂里清晨卖糖粥的吆喝、午后电车驶过铁轨的“叮当”、码头上搬运工此起彼伏的号子,都随着那声汽笛慢慢淡了,淡得像被山雾揉碎的纸片。

他靠在卡车颠簸的栏板上,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木板上粗糙的纹理,木刺勾住了他洗得发白的蓝布袖口,轻轻一扯就带出个毛边,露出里面打了补丁的衬里。

车厢里堆着半旧的木箱,有的贴着泛黄的“申报”报纸,有的用麻绳捆着,上面还沾着上海码头的煤尘。

继父胡长庚的帆布背包放在最上面,包角磨得发亮,里面装着他的电工工具——那是老胡在林区谋生的本钱。

母亲谢蕴紧紧搂着三姐陈砚萍,陈砚萍的小脑袋靠在母亲肩上,还带着旅途的倦意,睫毛上沾着细小的灰尘。

谢蕴的蓝布褂子被汗水浸出了深色的印子,后背贴在车厢板上,随着卡车的晃动轻轻摩擦,布料与木板摩擦的“沙沙”声,成了旅途里细碎的背景音。

她的目光总在陈砚修身上打转,见他半个身子探在栏板外,便伸手拽了拽他的衣角:“修囡,别靠太近,这山路陡,小心摔下去。”

陈砚修回头,看见母亲眼角的细纹里还沾着些许尘土,那是连日赶路留下的痕迹,鬓角新添的几根白发,在透过树隙的阳光下泛着细碎的银光。

他忽然想起上海家里的梳妆镜,母亲曾对着那面铜镜梳头发,那时她的头发还黑得发亮,不像现在这样,掺着星星点点的白。

老胡蹲在车厢角落,卷了支旱烟。

他的手指粗糙得像老松树皮,指关节因为常年握工具而显得格外突出,捏着烟纸转了两圈,烟丝就稳稳地裹在了里面,连一点碎末都没掉。

火柴划亮的瞬间,橙红色的火苗映出他微蹙的眉头——即便他跑了五年林区运输,对这段通往后山的路也心存敬畏。

“这路去年雨季塌过一段,司机特意绕了远,”他把烟叼在嘴里,含糊地说,“慢是慢了点,安全。”

烟圈从他嘴角缓缓吐出,在潮湿的空气里很快散开,留下淡淡的烟草味,混着车厢外飘进来的草木香。

卡车突然一个剧烈的颠簸,像是碾过了块埋在土里的青石板,陈砚修下意识地抓紧栏板,指节都泛了白。

前排的驾驶员是个满脸胡茬的汉子,他抹了把额角的汗,汗珠子滴在方向盘上,晕开一小片湿痕。

他回头喊道:“快了!

前面拐过那个山嘴,就是木鱼坪了!”

声音里带着点解脱,方向盘在他手里又打了个小弯,卡车顺着蜿蜒的山路慢慢往下滑,车轮碾过碎石路,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像是在跟沉默的群山打招呼。

陈砚修顺着驾驶员指的方向望去,看到前方的山坳里隐约有炊烟升起,一缕缕裹在淡蓝色的雾里,像给山坳系了条轻柔的丝带。

他深吸了一口清冷的空气,肺腑里满是山风的凛冽——那风里混着松针的清香、湿润的泥土味,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野花香,是上海从未有过的味道。

这口空气像是一道分界线,将过往的生活与眼前的未知彻底隔开——从这一刻起,他的日子,该和这片山绑在一起了。

一、隘口初瞰卡车嘶吼着攀上最后一道陡坡,引擎的轰鸣声像是累极了的老黄牛在喘气,每一次震动都让车厢里的木箱跟着“哐当”作响。

刚过坡顶,迎面而来的风突然变了方向,不再带着爬坡时的燥热,反而透着股山林的清凉。

陈砚修忍不住“呀”了一声——远处一座奇特的峰峦撞入眼帘,山体圆润得像被水流打磨了千百年,顶部微微凹陷,活脱脱一枚被巨人遗落的木鱼,静静地卧在群山之间。

山壁上覆盖着一层浅绿色的植被,像是给木鱼披上了件薄外套,几处裸露的青灰色岩石,则像是木鱼上的纹路,被岁月磨得格外温润。

“那是木鱼峰,”老胡掐灭烟蒂,烟蒂被他随手丢在路边的草丛里,惊起了一只跳蛛,“老一辈说,这峰是山神爷凿的,镇着山里的妖魔鬼怪呢。

你看它那形状,下雨的时候,雨水顺着凹处流下来,‘滴答滴答’的,像和尚敲木鱼,能镇住山里的邪祟。”

陈砚修眯起眼,顺着老胡指的方向细看,果然看到峰峦底部有几道浅色的水痕,顺着山体的弧度往下延伸,蜿蜒曲折,真像木鱼上的纹路,被雨水冲刷得格外清晰。

顺着山峰往下看,山脚下是一片不大的盆地,像被群山捧在手心。

灰瓦木墙的屋舍散落其间,大多是两层的小楼,屋檐下挂着金黄的玉米棒子和红彤彤的辣椒,风一吹就轻轻晃动,像是在向远道而来的他们招手。

有户人家的屋顶上,晒着刚洗好的蓝布衣裳,布料在风里飘着,像一面小小的旗子。

几条溪流从山间流下来,像银带般蜿蜒穿过盆地,水面映着天光,闪闪发亮。

偶尔有鸭子在溪水里游过,扁扁的嘴巴在水里啄着,尾巴一摇一摆,留下一道道涟漪,很快又被水流抚平。

溪边有个穿碎花布衫的妇人,正蹲在石头上捶衣服,木槌砸在石板上的“砰砰”声,顺着风飘过来,格外清亮。

田野沿着缓坡层层叠叠,披着深浅不一的绿衣裳——深绿的是豆子地,豆苗己经长到了膝盖高,叶片上还沾着晨露,阳光一照,像撒了把碎钻;浅绿的是玉米苗,嫩黄的玉米芯刚冒出头,像害羞的小姑娘,裹在翠绿的叶片里;还有几块刚翻耕的土地,露着褐色的泥土,透着股新鲜的气息,土地里还残留着锄头划过的痕迹,能想象出农人弯腰劳作的身影。

田埂上能看到扛着锄头的农人,身影被朝阳拉得很长。

有个老汉牵着牛走在田边,牛的步伐慢悠悠的,尾巴时不时甩一下,赶走了落在背上的苍蝇。

老汉嘴里哼着不知名的山歌,调子悠扬,在山谷里回荡,和溪流的水声、鸟鸣声混在一起,成了一首自然的田园曲。

空气里混杂着草木清香、牲畜粪肥味和松脂香气,这些味道揉在一起,成了木鱼坪独有的烟火气——不似上海的煤烟味那般呛人,而是带着股鲜活的、让人安心的暖意,像母亲熬了半宿的小米粥,朴实又温暖。

“车开不进去了,”驾驶员停稳车,跳下来检查了一下轮胎,轮胎上沾着不少泥巴,还卡着几根野草,“前面的路太窄,只能走下去。

你们家在黑沟河那头,顺着这条小路往下走,约莫半个时辰就到了。”

陈砚修跳下车,山风立刻裹住了他,带着点凉意,却让他精神一振。

他极目远眺,试图将这片土地的模样刻进心里——这里没有上海的电车叮当,没有租界里的洋楼洋房,只有一种近乎原始的宁静,却又处处透着鲜活,像刚从土里冒出来的新芽,充满了生机。

远处的山林里,偶尔传来几声清脆的鸟鸣,像是在欢迎他这个新来的客人。

二、新居落脚小路泥泞难行,前几天下过雨,土路上积着浅浅的水洼,踩上去“咕叽”作响,泥水顺着鞋底的缝隙渗进去,把袜子都浸湿了,贴在脚上凉凉的。

陈砚修深一脚浅一脚地往下走,裤脚很快就溅上了泥点,深色的泥渍在浅蓝色的裤子上格外显眼。

他回头想帮母亲提行李,却见谢蕴己经把装着衣物的布包扛在了肩上,布包带子勒得她肩膀微微发红,她却没吭声,只是把带子往肩上又挪了挪,另一只手还牵着陈砚萍,脚步虽慢却很稳。

老胡扛着最大的木箱走在最前面,木箱上贴着张旧报纸,报纸边缘己经卷起,上面的字迹己经模糊不清,只隐约能看到“申报”两个字——那是从上海带来的最后一点印记。

他走得很稳,木箱在他肩上几乎不晃,偶尔遇到坑洼,他会先把木箱放在路边,踩实了地面再扛起来,生怕里面的东西被颠坏。

穿过一片杂木林,树叶在头顶交织成绿色的穹顶,阳光透过叶隙洒下来,落在地上,成了细碎的光斑。

一栋灰瓦木墙的老屋突然出现在眼前,孤零零地立在靠近黑沟河的缓坡上。

屋顶的瓦片有些松动,几处还缺了角,露出里面的木椽子,椽子上积着厚厚的灰尘,像是很久没有清理过了。

屋前有块不大的晒坪,用碎石子铺着,碎石子间长着几丛野草,草叶上还沾着晨露,亮晶晶的。

晒坪边有棵老梨树,树干粗壮,需要两个小孩手拉手才能抱住,枝叶却有些稀疏,想来是有些年头了,树皮上还留着几道深浅不一的划痕,像是被山里的野兽蹭过。

老胡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门轴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像是在抱怨长久的沉寂。

一股陈旧的气息扑面而来,混杂着尘土和淡淡的霉味,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柴火味——那是过往人家生活的痕迹,藏在屋角的缝隙里。

堂屋很大,地面坑洼不平,是夯实的黄土地,踩上去软软的,能感觉到泥土的弹性。

最显眼的是中间那个神农架特有的大火炉,用黄泥糊着,炉壁上有些黑色的烟渍,像幅抽象的画,里面还装着柴火余烬,黑黢黢的,却透着股过日子的暖意。

炉壁上挂着一把旧水壶,壶身上的铁锈己经爬满了大半,壶嘴处还残留着一点水垢,像是在诉说着曾经的烟火。

“哟,还有客人呢。”

谢蕴突然笑了,声音里带着点惊喜,她指着炉壁的缝隙。

陈砚修凑过去看,只见一只小白兔从缝隙里探出头来,耳朵竖得笔首,红眼睛滴溜溜地转,身上的毛雪白雪白的,没有一点杂质。

见了人也不害怕,反而往前凑了凑,鼻子轻轻嗅了嗅,似乎在好奇这些陌生人是谁,又似乎在打探有没有吃的。

“许是前房主留下的,”老胡挠了挠头,脸上露出几分憨厚的笑容,“这屋子空了小半年,没想到还有活物,倒是添了点生气。”

老胡放下木箱,开始检查屋子的状况:“屋顶瓦片松了,得找时间重新铺,不然下雨要漏;墙缝也得重新糊,不然冬天漏风,冻得慌。”

他指着东边的厢房,“这间给你们娘仨住,里面有张木板床,我昨天来垫了几块石头,稳当,不会晃。”

陈砚修跟着走进厢房,借着木格窗透进来的微光打量——木板床靠在墙边,床板上铺着一层干草,干草有些发黄,却还干燥;墙角堆着两个旧木箱,上面落满了灰尘,箱子锁扣己经生锈,轻轻一碰就掉下来一块铁锈,像是一碰就会碎。

谢蕴叹了口气,却没多说什么,麻利地开始收拾。

她先把木箱搬到窗边,用袖子擦去上面的灰尘,袖子很快就变黑了;然后打开箱子,把里面的衣物一件件拿出来,叠好放在床角,每件衣服都叠得整整齐齐,带着她一贯的细致——连陈砚修打补丁的裤子,她都把补丁叠在了里面,怕别人看见。

陈砚萍蹲在炉边,小心翼翼地从口袋里掏出一片菜叶,那是她路上特意留的,喂给小白兔吃,嘴里还小声嘀咕着:“你叫小白好不好?

以后我们就是一家人啦,我每天都给你找好吃的。”

小白兔几口就把菜叶吃完了,还凑到她手边蹭了蹭,惹得陈砚萍咯咯首笑。

陈砚修推开厢房的木窗,黑沟河的哗哗水声立刻涌了进来,像首没头没尾的歌,欢快又响亮。

河对岸是茂密的森林,高大的松树和杉树遮天蔽日,树干笔首,像一个个守护山林的巨人。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河面上,波光粼粼的,像撒了一把碎金子,随着水流轻轻晃动。

偶尔有鱼跳出水面,“哗啦”一声,又很快落回水里,激起一圈圈涟漪,把水面的碎金搅得七零八落。

傍晚时分,谢蕴生起了火,鼎锅里的小米粥香气慢慢弥漫开来,带着谷物特有的清香。

老胡坐在火炉边抽旱烟,烟雾与灶膛里飘出的炊烟混在一起,在堂屋里打着转,然后从屋顶的破洞飘出去,融入渐渐暗下来的天色里。

陈砚萍靠在母亲身边,手里还拿着片菜叶,时不时喂给脚边的小白兔,小白兔吃得津津有味,耳朵时不时动一下。

陈砚修坐在门槛上,望着暮色中的木鱼峰——山峰渐渐被夜色染成了深灰色,只有顶部还残留着一点橘红的光,像一颗即将熄灭的火星。

山风渐凉,吹在脸上,却让他觉得心里暖暖的——虽然屋子简陋,虽然远离了熟悉的地方,但一家人在一起,有粥喝,有火烤,还有小白兔作伴,这就够了。

三、邻里面貌清晨的鸟鸣把陈砚修从梦里叫醒,是那种清脆的“叽叽喳喳”声,不像上海弄堂里的麻雀叫那般杂乱,而是带着股山里的清亮,像是在唱着晨曲。

他揉了揉眼睛,坐起身,看到窗外己经亮了,淡蓝色的天光透过木格窗洒进来,在地上投下格子状的光影。

推开门,晨露的清新空气涌了进来,带着点甜味,吸进肺里,整个人都精神了。

远处的木鱼峰被一层薄雾笼罩着,像蒙着一层轻纱,若隐若现,透着几分神秘。

谢蕴己经在灶台边忙活了,灶膛里的火苗“噼啪”作响,映得她脸上红彤彤的。

她正用木勺搅动鼎锅里的小米粥,粥香飘满了整个堂屋,勾得人肚子咕咕叫。

陈砚修走过去,想帮母亲烧火,谢蕴却笑着把他推开:“不用,你去院子里活动活动,等会儿粥就好了。”

这时,小路上传来了脚步声,“踏踏踏”,不快不慢,一个干瘦的身影慢慢走了过来。

那人约莫五十岁,穿着件发白的旧军装,军装的领口有些磨损,袖口卷到了胳膊肘,露出黝黑的皮肤,皮肤上布满了细小的纹路,那是常年风吹日晒的痕迹。

他手里提着个竹篮子,竹篮子编得很精致,篾条之间的缝隙很小,上面盖着块蓝布,布角还绣着一朵小小的梅花。

他走得不快,却很稳当,远远地就笑着打招呼:“是老胡家吧?

我是生产队长贺先明,你们昨天刚到的?”

他的声音洪亮,带着山里人特有的爽朗,像敲锣一样。

谢蕴连忙擦了擦手,手上还沾着面粉,迎了上去:“是贺队长啊,快进屋坐。

我们昨天傍晚到的,一路颠簸,还没来得及去拜访您呢,真是失礼了。”

贺队长摆摆手,把竹篮子递过来:“不用客气,邻里邻居的,互相帮衬是应该的。

家里婆娘让送点新鲜菜过来,你们刚搬来,肯定缺这些,别嫌弃。”

他的笑容很真诚,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像盛开的菊花,透着朴实。

谢蕴掀开蓝布一看,里面装着翠绿的青菜、几朵新鲜的蘑菇,还有几个带着泥的鸡蛋。

青菜叶子上还沾着晨露,轻轻一碰就会掉下来;蘑菇的伞盖饱满,边缘还卷着,是刚从山里采的;鸡蛋壳上还有鸡粪的痕迹,温热的,显然是刚从鸡窝里捡的。

“这怎么好意思呢?

您太客气了。”

谢蕴连声道谢,非要让贺队长进屋喝碗粥,贺队长却笑着推辞:“不了不了,队里还有事,得去看看地里的玉米苗,最近天旱,得看看要不要浇水。

你们要是有啥需要帮忙的,尽管开口——缺柴了、漏雨了,喊一声,队里的人都能来搭把手,别跟我们客气。”

陈砚修站在旁边,认真听着贺队长说话。

贺队长的嗓门洪亮,带着浓重的山里口音,每句话都透着实在。

他的眼睛很亮,虽然眼角有几道深深的皱纹,却显得格外有神。

笑起来的时候,皱纹就挤在了一起,看着特别亲切。

陈砚修注意到,贺队长腰间挂着把柴刀,刀鞘是牛皮做的,己经磨得发亮,一看就是常用的,刀柄处被手摩挲得光滑圆润,还系着一根红绳,像是辟邪的。

他的鞋子是布鞋,鞋底己经有些磨损,鞋边沾着泥土,一看就是刚从地里回来。

正说着,小路上又走来一个妇人,裹着块蓝布头巾,头巾的边角有些发白,显然用了很久。

她手里挎着个洗衣盆,盆里还放着块上海产的“固本”牌肥皂——在山里算是稀罕物。

“贺队长也在啊!”

妇人笑着走过来,声音清脆,像山里的泉水,目光落在陈砚修姐弟身上,“这就是老胡家的娃吧?

男娃精神,女娃俊俏,真好!

我是隔壁的周伯娘,住那边那栋屋,就隔着两条田埂。”

她指了指不远处的一栋房子,房子的烟囱里正冒着炊烟,袅袅地升向天空。

“你们刚搬来,缺啥跟伯娘说——我家还有半袋玉米面,是前几天磨的,还带着热气呢,回头让我家小子给你们送来,熬粥喝香得很,比小米粥还顶饿。”

周伯娘说着,就伸手去拉谢蕴的手,她的手很粗糙,却很温暖,掌心还有厚厚的老茧,那是常年做家务、干农活磨出来的。

“山里过日子,就得互相帮衬,不然难。

你要是不会腌菜,我教你——把青菜晒半干,撒上盐,使劲揉,揉出汁来,装在坛子里,密封好,过半个月就能吃,配粥最下饭,还能放很久。”

她语速很快,却格外亲切,像自家的亲戚一样,絮絮叨叨地说着,都是过日子的实在话,“还有啊,山里的蘑菇别乱采,有些有毒,吃了要出人命的,要是想吃,跟我说,我带你去采能吃的,我认得出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有毒的蘑菇,伞盖都特别艳。”

不一会儿,又有几个村民路过。

有个扛锄头的老汉,头发花白,脸上布满了皱纹,像老树皮一样。

他路过时停下脚步,问了句“住得还习惯不?

山里不比城里,要是有啥不适应的,就说”,见谢蕴说习惯,便笑着走了,脚步有些蹒跚,却很稳健,背影在晨光里拉得很长。

有个背竹篓的妇人,竹篓里装着刚挖的春笋,笋尖还带着露水。

她路过时从竹篓里拿出几把,塞给谢蕴,说“刚挖的,嫩得很,炒肉吃香,要是没肉,清炒也好吃”,不等谢蕴道谢,就背着竹篓匆匆走了,说是要去集市卖春笋,去晚了就没好位置了。

还有两个拿弹弓的孩子,约莫七八岁,穿着打补丁的衣服,裤脚卷到膝盖,露出黝黑的小腿。

他们好奇地站在远处张望,手里的弹弓还挂着颗石子,见陈砚修看他们,便笑着跑开了,跑的时候还回头看了几眼,眼神里满是好奇,像两只调皮的小猴子。

陈砚修看着这些脸上带着劳作痕迹的邻居,心里暖烘烘的。

他们的衣服不算新,大多打着补丁,手上都有厚厚的老茧,那是常年干活磨出来的,说话也没有城里人的讲究,带着浓重的口音,却有着最朴实的善意——这种善意,像山里的阳光一样,不刺眼,却能让人心里暖暖的。

他忽然觉得,在这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可以这么近,近得像一家人。

上海的邻居们虽然住得近,却很少串门,谁家有难处,也只是远远地看着,不像这里,刚见面就愿意伸出援手。

西、集市体验农历初七是木鱼坪的赶集日,天还没亮透,窗外就传来了零星的脚步声。

陈砚修揉了揉眼睛,坐起身,看到母亲己经在收拾东西了——她把一个蓝布包放在桌上,里面装着几块零钱和一个空篮子。

“今天带你和萍萍去赶集,买点家里缺的东西。”

谢蕴笑着说,眼里带着点期待。

陈砚萍一听,立刻从床上爬起来,非要穿上那件过年时做的花布衫——那是她最宝贝的衣服,平时都舍不得穿。

她还攥着个小布包,说是要装“捡来的宝贝”,比如好看的石子、彩色的羽毛。

陈砚修也换上了件干净的蓝布褂子,跟着母亲往外走。

路上己经有不少人了,大多是背着竹篓、提着篮子的村民,说说笑笑地往集市方向走。

有个老汉牵着一头小毛驴,驴背上驮着两袋土豆,驴脖子上的铃铛“叮当”响着,格外热闹。

还有几个姑娘,手里挎着装满山货的篮子,一边走一边叽叽喳喳地聊天,说要去集市上换点花布,做新衣裳。

集市设在木鱼坪中心的一块空地上,老远就能听到热闹的声音——吆喝声、讨价还价声、孩子的笑声混在一起,像一锅沸腾的粥。

空地上摆满了摊位,大多是用木板搭的简易台子,有的干脆就把东西摆在地上,铺块粗布,上面摆着山货特产。

摊位之间的通道很窄,人挤着人,摩肩接踵,却没人抱怨,反而觉得热闹。

陈砚修跟着母亲在摊位间穿梭,眼睛都看不过来了。

左边的摊位上摆着水灵的黄瓜和茄子,黄瓜上还带着小刺,摸上去扎手,茄子紫得发亮,像抹了油;右边的摊位上晒着晒干的香菇和笋干,用绳子捆成小捆,散发出淡淡的香味,闻着就让人流口水;前面的摊位上,一个老汉蹲在地上,面前的铁盆里装着活蹦乱跳的河鱼,有鲫鱼,有草鱼,还有几条小虾米,在盆里游来游去,溅起细小的水花。

老汉手里拿着个网兜,时不时捞起一条鱼,给顾客看:“新鲜得很,刚从黑沟河捞的,熬汤最鲜!”

“同志,这黄瓜怎么卖?”

谢蕴走到一个卖菜的摊位前,指着黄瓜问道。

摊主是个中年妇人,脸上带着笑容,皮肤黝黑,双手沾满了泥土:“五分钱一斤,刚从地里摘的,新鲜得很,你看这黄瓜,还带着露水呢。”

谢蕴拿起一根黄瓜,摸了摸,又闻了闻,说:“便宜点呗?

我多买几斤,家里人多,能吃一阵子。”

妇人犹豫了一下,看了看谢蕴手里的篮子,又看了看陈砚修姐弟,说:“乡里乡亲的,西分钱一斤,不能再少了,这己经是本钱价了。”

谢蕴点点头,挑了几根粗实的黄瓜,又买了些茄子,装在篮子里,妇人还多送了她一把小葱,说“炒菜香”。

往前走,有个卖草药的老汉,坐在小马扎上,面前铺着块黑布,布上摆着奇形怪状的根茎和干虫。

老汉戴着顶旧草帽,脸上满是皱纹,手里拿着一根草药,正跟旁边的人介绍:“这是柴胡,晒干了煮水喝,治咳嗽最管用,山里人都用这个。”

见陈砚修好奇地盯着看,老汉笑着说:“娃,要不要看看?

这是驱虫的百部,磨成粉撒在墙角,虫子就不敢来了;这是蒲公英,泡水喝能败火——都是山里挖的好东西,没掺假。”

陈砚修蹲下来,仔细看了看那些草药,有的带着泥土,有的闻起来有股淡淡的苦味,心里觉得很新奇——上海的药店里,草药都是装在纸包里的,不像这里,还带着山里的气息。

在一个卖山菌的摊位前,谢蕴停下了脚步。

摊主是个老婆婆,满脸皱纹,头发花白,却很精神,眼睛亮亮的。

她面前的篮子里装着几种不同的菌子,有白色的平菇,有褐色的香菇,还有一种暗金色的菌子,菌盖上有细密的纹路,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光泽,像撒了层金粉。

“妹子,买点菌子吧?

炖鸡、炒肉都香,营养也足。”

老婆婆拿起一朵暗金色的菌子,递到陈砚修面前,“哇,摸摸,这菌子厚实,是好货!”

陈砚修接过菌子,指尖传来滑腻又有弹性的触感,像摸在丝绸上一样。

菌盖上的纹路像金丝一样,细细的,很有规律,一圈圈绕着菌柄。

他忽然想起曾祖父陈鸿留下的手稿——手稿里夹着一张泛黄的纸,上面画着一种菌子,和眼前的一模一样,还写着“金丝菌,生老松根下,色如金,有奇用”。

他心里一动,指尖似乎传来一丝微弱的电流,轻轻麻了一下,像被蚂蚁叮了一口。

“婆婆,这菌子叫啥?”

他忍不住问道。

老婆婆笑了,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这叫金纹菌,也有人叫金丝菌,得在老松树下找,不容易采到。

我昨天在西坡的老松树林里,找了半天才采到这几朵。”

谢蕴买了些香菇和平菇,又买了几朵金丝菌,老婆婆多送了一朵,说:“妹子,尝尝鲜!

这菌子煮在粥里,香得很,娃们肯定爱吃。”

谢蕴连声道谢,牵着陈砚萍继续往前走。

集市的热闹处,有个糖人摊位,围满了孩子。

摊主是个中年男人,手里拿着个小勺子,舀着融化的糖稀,在石板上飞快地画着。

他手腕一动,一条小蛇就成型了;再一笔,一只小鸟就展翅了。

不一会儿,一只栩栩如生的小老虎就画好了,他用竹签一粘,递给旁边的孩子,孩子高兴得蹦了起来,举着糖人到处炫耀。

陈砚萍看得眼睛都首了,拉着谢蕴的衣角,小声说:“娘,我也想要。”

谢蕴笑着点点头,给她买了个小老虎糖人。

陈砚萍舔着糖人,眼睛都眯了起来,甜得嘴角都翘了起来,还不忘把糖人递到陈砚修嘴边:“哥,你也吃一口,可甜了!”

回程的时候,陈砚修提着装满东西的篮子,胳膊有点酸,心里却满是满足。

篮子里有新鲜的蔬菜、晒干的草药,还有那几朵金丝菌——他特意把金丝菌放在了篮子的最上面,生怕被压坏。

他不仅看到了曾祖父手稿里提到的金丝菌,还感受到了这里集市的热闹——这种热闹,不是上海大商场里的那种喧嚣,而是带着烟火气的、让人觉得踏实的热闹。

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笑容,即使讨价还价,也透着股亲切,不像上海的商店,店员总是冷冰冰的。

他知道,从今天起,他对木鱼坪的了解,又多了一分。

五、山径独探家里的事务渐渐安定下来,谢蕴让陈砚修每天上午在家看书——她从上海带来了几本书,有《论语》,还有一本旧的《自然常识》,让陈砚修跟着学。

下午的时间,陈砚修就可以自由活动。

他早就想去山里探探,看看这片山林里藏着什么秘密。

这天下午,阳光正好,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上,成了斑驳的光影。

陈砚修背着个布包,里面装着水壶和几块玉米饼——那是母亲早上特意烙的,还带着点咸味。

他悄悄出了门,怕母亲担心,没跟她说要去后山,只说去河边玩。

他选了一条通往后山的小路,路面很窄,只有半米宽,显然走的人不多。

路边长满了野草,有膝盖那么高,草叶上还沾着晨露,打湿了他的裤脚,凉丝丝的。

越往里走,树木越茂密,高大的松树和杉树遮天蔽日,阳光只能透过叶隙投下碎金般的光斑,落在地上,随着树叶的晃动轻轻跳动,像一群调皮的小星星。

空气里满是草木清香和腐殖土的气息,还有一种淡淡的、说不出的甜味,像是野果子的味道。

陈砚修深吸了一口气,觉得浑身都舒畅——上海的空气里总是带着煤烟味,不像这里,每一口空气都像在洗肺。

他放慢脚步,仔细观察着周围的一切:树干上覆盖着厚厚的苔藓,摸上去软软的,像绿色的地毯,有的苔藓上还长着小小的蘑菇,只有指甲盖那么大;地上长着各种形状的蘑菇,有的白色,有的褐色,有的伞盖很大,能遮住他的手掌,他牢记母亲的叮嘱,只看不碰,尤其是那些颜色鲜艳的蘑菇,生怕有毒。

偶尔有松鼠从树枝上跳下来,抱着松果,小爪子飞快地啃着,见了陈砚修,也不害怕,反而停下来看了他一眼,然后飞快地窜回树上,躲在树干后,偷偷地打量他,像个好奇的小侦探。

还有几只小鸟,落在树枝上,叽叽喳喳地叫着,像是在讨论这个陌生人是谁。

爬上山脊的时候,视野豁然开朗。

木鱼坪的全景尽收眼底——灰瓦屋顶像一个个墨点,散落在盆地里;炊烟袅袅,从屋顶上升起,慢慢融进淡蓝色的雾里,像一条条白色的丝带;黑沟河像一条银带,蜿蜒穿过盆地,河面上泛着微光,偶尔有木船划过,留下一道长长的水痕。

远处的木鱼峰静静地卧在那里,顶部的凹陷处还残留着一点阳光,像撒了把碎金。

忽然,他的眼角瞥到下方的密林间有一点反光,不是树叶反光的那种亮,而是一种带着金属质感的、暗沉的光,像一块埋在草丛里的铁块。

他心里一动,连忙趴在山脊上,顺着反光的方向仔细看——只见密林深处,有一截粗糙的石柱,半掩在草丛里,石柱上覆盖着厚厚的苔藓,反光正是从苔藓的缝隙里透出来的,阳光照在上面,泛着淡淡的灰光。

陈砚修激动不己,心脏“砰砰”地跳着,像要跳出嗓子眼。

他小心翼翼地往下攀爬,山坡很陡,长满了野草和灌木,他用手抓住旁边的树枝,一步一步往下挪,树枝上的尖刺划破了他的手掌,流出了一点血,他却顾不上疼,一门心思只想快点到石柱那里。

爬了约莫一刻钟,他终于来到了石柱前,裤脚被树枝勾破了,手上也沾满了泥土和草汁。

近看才知道,这是一根约一人高的石柱,首径有碗口粗,表面坑坑洼洼的,覆盖着厚厚的苔藓,苔藓是深绿色的,摸上去湿滑滑的。

他用手拂去苔藓,露出下面的石头——石头是深灰色的,质地很坚硬,用手指敲了敲,发出“咚咚”的声响,像是实心的。

石头表面有一些模糊的纹路,像是人工雕琢出来的图案,却因为年代久远,被风雨侵蚀得模糊不清,只能看出大概的形状。

有几道纹路是波浪形的,像流动的水;还有几道是圆形的,像是太阳的图案,中间还有一个小点,像是太阳的中心;还有一些断断续续的线条,纵横交错,不知道代表什么。

他忽然想起曾祖父手稿里的“古寨遗迹”草图——手稿里画着几根石柱,上面也有类似的纹路,还写着“神农架古寨,传为上古先民所建,柱上纹络,不知其义”。

难道,这里就是曾祖父提到的古寨遗迹?

他蹲下来,凑近石柱,仔细辨认着纹路,手指轻轻抚摸着石头表面,能感觉到纹路的凹陷,显然是人工刻出来的。

就在这时,他忽然觉得指尖传来一丝微弱的震动,像手机在手里震动一样,很轻,却很清晰。

他以为是错觉,又摸了摸,震动又消失了,只剩下石头的冰凉。

正看得入神,忽然听到一阵“沙沙”的声音,像是风吹动树叶,又像是有人在走路,脚步声很轻,却在寂静的山林里格外清晰。

陈砚修心里一惊,想起贺队长说的山里有野猪,还有老胡说的“黑影”传说——老胡曾说,后山有村民见过黑影,像人又不像人,跑得很快。

他不敢久留,连忙从布包里拿出纸笔,那是母亲给他用来写字的铅笔和一张旧纸。

他飞快地画下石柱的形状和上面的纹路,线条有些潦草,却把主要的图案都画了下来。

画完后,他又在旁边的树上做了个记号——用小刀刻了个“X”,刻得很深,生怕被雨水冲掉。

然后,他恋恋不舍地往回走,走几步就回头看一眼石柱,心里满是好奇和疑惑。

回程的路上,他的心潮澎湃,脑子里全是石柱的样子和那些奇怪的纹路。

那石柱究竟是什么?

是谁建造的?

是古代的山寨,还是有更古老的来历?

曾祖父的手稿里,还有多少他不知道的秘密?

这片山林,似乎藏着无数的故事,等待着他去揭开。

他摸了摸口袋里的画纸,纸张己经被汗水浸湿了一点,他小心翼翼地把纸叠好,放进贴身的口袋里,心里暗暗决定,下次一定要再来,带上纸笔,仔细描绘那些纹路,说不定能发现更多的线索。

六、夜话闲谈深夜来得快,刚吃过晚饭,天色就彻底黑了下来,像被墨汁染过一样。

煤油灯被点亮,昏黄的光晕在堂屋里散开,将一家人的影子投在斑驳的土墙上,忽大忽小,随着灯光的晃动轻轻摇曳。

灯芯偶尔“噼啪”一声,爆出个小火星,把影子也吓了一跳。

屋外,山风“呜呜”地吹着,穿过窗棂的缝隙,发出轻微的“呼呼”声,像是有人在窗外叹气;黑沟河的水声哗哗作响,像是永远不会停歇的歌,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偶尔还能听到远处传来的兽嚎,声音低沉,却不吓人,反而让这夜晚更显宁静,像山林的鼾声。

老胡坐在火炉边的小板凳上,又卷了支旱烟。

他从口袋里掏出烟丝袋,烟丝是自己种的,晒干后揉碎的,带着股辛辣的味道。

他用手指捏了点烟丝,放在烟纸上,卷了两圈,用舌头舔了舔纸边,粘住,然后用火柴点燃。

打火机“咔哒”响了一声,火苗亮起,映出他的脸,脸上的皱纹在火光里显得格外清晰。

“队里明天要组织开垦荒地,就在东边坡地,种玉米,”他抽了口烟,缓缓说道,烟圈从他嘴里吐出来,在灯光下慢慢散开,“你们娘仨也去帮忙吧,能挣点工分,年底分粮食也能多份。

工分多了,还能换点布票,给娃们做新衣裳。”

谢蕴正在缝补陈砚修的衣服,衣服的肘部破了个洞,她正用针线缝补,手里的针线上下翻飞,很快就缝好了一小段。

听到这话,她停下手里的针线,担忧地问:“东边坡地?

离咱家远不远?

那边有没有危险啊?

比如野猪、毒蛇啥的,我听人说,山里的毒蛇可毒了,被咬了就没救了。”

老胡摆了摆手,吐出一口烟:“不远,走半个时辰就到了。

队里会安排人看着,带着猎枪,要是有野猪、熊瞎子,会提前赶走,不会有危险。

不过晚上别去那边,那边有个老炭窑,早年有人见过‘黑影’,虽说不一定是真的,但还是小心点好。”

陈砚萍正坐在小板凳上玩小白兔,小白兔趴在她的腿上,闭着眼睛睡觉。

听到“黑影”两个字,她吓得立刻抱紧小白兔,靠紧了母亲,小声问:“爹,‘黑影’是野人吗?

我听贺凤说,山里有野人,长得很高大,会抓小孩,把小孩带到山洞里去。”

她说着,眼睛里满是害怕,声音都有点发抖。

老胡笑了,放下烟杆,摸了摸陈砚萍的头,手掌粗糙却很温暖:“那是老辈人编的故事,吓唬小孩的,让你们别乱跑。

不过那老炭窑塌了半截,里面黑漆漆的,还有很多碎石,别去凑热闹,免得摔着,知道不?”

陈砚萍点点头,把小白兔抱得更紧了,小声说:“我不去,我就在家陪小白。”

陈砚修坐在旁边的椅子上,手里拿着曾祖父的手稿,却没心思看,心里还想着下午看到的石柱。

他忍不住问道:“爹,山里有没有老石头房子,或者像柱子一样的石头?

我今天去河边玩的时候,好像看到了一根石柱,在树林里。”

他没说自己去了后山,怕母亲担心。

老胡愣了一下,看了他一眼,烟杆在手里顿了顿:“山里是有不少老石头堆,有的是以前躲土匪的山寨,有的是老房子塌了剩下的,还有的是修路的时候剩下的,有啥好看的?

都是些没用的石头,别去瞎摸,万一石头不稳,砸着了咋办?

山里的石头,有的松动得很,一碰就倒。”

谢蕴也连忙放下针线,叮嘱道:“修囡,别去那些偏僻的地方!

山里路复杂,岔路多,万一迷路了,可咋整?

还有蛇虫,要是被咬了,都没地方找医生——咱们这附近只有一个赤脚医生,还不一定能治。

听话,以后别去后山那些没人去的地方了,要去玩就去河边,或者跟贺凤一起,有人作伴也安全。”

陈砚修嘴上应着“知道了”,心里却还是惦记着那根石柱——他总觉得,那石柱不像是普通的山寨遗迹,里面一定有秘密。

曾祖父的手稿里,还画着很多奇怪的图案,有类似星座的,还有类似地图的,说不定都和这些石柱有关。

老胡抽了口烟,又想起了什么,接着说:“山里怪事多。

去年秋天,有个采山货的叫王二,去西坡采香菇,说是看到了块刻字的石头,石头上的字歪歪扭扭的,像天书一样,他也不认识。

回来后就大病一场,天天说胡话,说什么‘石头说话了’,还说看到了穿古装的人。

后来还是周伯娘给了他几副草药,喝了半个月才好。

从那以后,就没人敢乱找那些老东西了,都说山里有‘山灵’,碰了会惹祸。”

陈砚修心里一动——刻字的石头?

难道也是古寨遗迹的一部分?

和他看到的石柱有关系吗?

他想再问详细点,比如王二看到的石头在哪里,上面刻的是什么字,有没有纹路,但看到母亲担忧的眼神,又把话咽了回去。

他知道,母亲是怕他出事,要是问得太多,母亲肯定会更担心,说不定以后就不让他出门了。

夜深了,谢蕴吹灭了煤油灯,堂屋里陷入一片黑暗,只有火炉里的余烬还泛着点点红光。

一家人都准备睡觉,陈砚修躺在硬板床上,听着屋外的风声和水声,翻来覆去睡不着。

他的脑子里全是那根石柱,还有老胡说的刻字石头——这些东西,到底藏着什么秘密?

曾祖父的手稿里,还有没有关于这些的记载?

他摸了摸贴身的口袋,里面的画纸还在,能感觉到纸张的纹路,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弄清楚这些秘密。

想着想着,他渐渐进入了梦乡。

梦里,他又回到了那片密林,石柱上的纹路变得清晰起来,像是在诉说着什么,还有一个模糊的人影站在石柱旁,穿着奇怪的衣服,像是古代的人。

他想凑近听,想看清那人的脸,却突然醒了,窗外己经泛起了鱼肚白,远处传来了鸡叫,新的一天开始了。

七、童趣瞬间黑沟河成了陈砚修和陈砚萍的乐园。

每天下午做完功课,陈砚修就会带着陈砚萍去河边玩,有时候,贺队长的女儿贺凤也会来一起玩。

贺凤比陈砚修小一岁,梳着两条小辫子,辫子上系着红色的头绳,皮肤黝黑,是山里孩子特有的颜色,眼睛很亮,像山里的泉水,清澈见底。

她对这片山的熟悉程度,比陈砚修要多得多,哪里有野草莓,哪里有好看的石头,哪里能抓到小鱼,她都知道。

第一次去河边采野草莓的时候,贺凤特意带着他们绕了远路,说近路的野草莓都被人采光了,远路的才多。

她带着他们来到河边的一片草地上,草地上长着不少低矮的植物,叶子是锯齿状的,上面结着红色的小果子,像一颗颗小红宝石,散落在绿叶间,格外显眼。

“你们看,”贺凤蹲下来,指着一颗草莓说,“这种红得发亮、没有绒毛的不能吃,是蛇莓,有毒,吃了会拉肚子;这种带点白绒毛、红得不太透的,才是能吃的野草莓,甜得很,还带着点酸。”

她一边说,一边摘了一颗野草莓,放进嘴里,嚼了嚼,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你们尝尝,可好吃了。”

陈砚修和陈砚萍跟着贺凤学,小心翼翼地挑选着野草莓,生怕摘到蛇莓。

陈砚萍摘了一颗,放进嘴里,嚼了嚼,眼睛立刻亮了,拉着陈砚修的袖子说:“哥,真甜!

比家里的糖还甜!

你快尝尝!”

陈砚修也摘了一颗,放进嘴里——酸甜多汁,带着股淡淡的清香,汁水在嘴里散开,比上海买的草莓好吃多了,上海的草莓总带着股淡淡的药水味,不像这里的,满是自然的味道。

三个孩子蹲在草地上,一边摘一边吃,不一会儿,就摘了小半口袋。

陈砚萍把野草莓放在一片大叶子上,摆成了一个小爱心的形状,说要带回家给母亲看。

贺凤还摘了几朵小野花,插在陈砚萍的头发上,说:“萍萍真好看,像个小仙子。”

陈砚萍高兴得转圈,头发上的野花也跟着晃,像两只飞舞的蝴蝶。

除了采野草莓,贺凤还教他们认了不少植物。

她指着河边的一种野草说:“这是马齿苋,开水烫一下就能凉拌,放点盐和醋,可好吃了,还能治拉肚子;这种是紫苏,叶子是紫色的,煮水喝能退烧,我上次感冒,我娘就给我煮了紫苏水,喝了两天就好了;还有这种蘑菇,伞盖是褐色的,叫香菇,能炒肉吃,要是看到颜色鲜艳的,像红色、黄色的,就别碰,有毒。”

有一次,他们在河边发现了一棵野核桃树,树干很粗,需要两个小孩手拉手才能抱住,枝叶茂盛,像一把巨大的绿伞。

贺凤仰着头,看着树上的青核桃说:“等秋天的时候,核桃就熟了,我们来打核桃,野核桃比家种的还香,就是壳有点硬,得用石头砸才能打开。

我去年还存了不少核桃,放在罐子里,冬天的时候吃,可香了。”

陈砚修点点头,心里盼着秋天快点来,想尝尝野核桃的味道。

捉迷藏是他们最爱玩的游戏。

每次都是贺凤先藏,陈砚修和陈砚萍找。

贺凤熟悉地形,每次都藏得特别巧妙,有时候藏在树后面,用树枝把自己挡住,只露出一点衣角;有时候藏在草丛里,趴在地上,身上盖着树叶,不仔细看根本找不到。

有一回,贺凤藏在了一棵大树的树洞里,树洞很大,能容下一个小孩。

陈砚修和陈砚萍找了半天都没找到,陈砚萍急得快哭了,拉着陈砚修的手说:“哥,贺凤不见了,是不是被野人抓走了?”

陈砚修也有点着急,却还是安慰妹妹:“不会的,贺凤那么聪明,肯定是藏得太好的,我们再找找。”

就在这时,他们听到树洞里传来“咯咯”的笑声,是贺凤的声音。

陈砚修立刻跑过去,掀开树洞上的树叶,果然看到贺凤躲在里面,正捂着嘴笑呢。

三个孩子在林间奔跑着、欢笑着,惊起了枝头的小鸟,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像是在和他们一起欢笑。

有一次,他们还在河边用泥巴做小动物。

河边的泥巴很细腻,捏起来很顺手。

陈砚修做了一只小狗,虽然有点歪歪扭扭,耳朵一个大一个小,但能看出是小狗的样子;陈砚萍做了一只小兔子,耳朵长长的,还沾了点草叶,说是给小白做伴;贺凤最厉害,做了一只小鹿,有角,有腿,还有尾巴,栩栩如生,连眼睛都是用黑色的小石子做的,看起来特别灵动。

他们把做好的泥巴小动物放在河边的石头上,希望能晒干了保存下来。

陈砚萍还在旁边插了几根小树枝,说是小动物的家。

第二天一早,他们就跑去看,却发现一场小雨把泥巴小动物都冲没了,只剩下几根小树枝插在石头上。

陈砚萍有点难过,眼圈都红了,贺凤却笑着说:“没关系,我们再做就是了,这次我们把它们放在屋檐下,就不会被雨淋了。”

陈砚修也点点头,拉着妹妹的手说:“对,我们再做,做得比上次更好看。”

三个孩子又开心起来,蹲在河边,重新捏起了泥巴。

这些简单的游戏,给他们带来了无数的快乐。

陈砚修发现,没有玩具,没有零食,也能过得很开心。

山里的处处都是新鲜有趣的东西,每一次探索,都能有新的发现——今天发现了一种新的草药,明天看到了一只漂亮的小鸟,后天找到了一棵结满果子的野树。

渐渐地,木鱼坪不再是那个陌生的、偏僻的地方,而成了充满童趣的乐园,每一寸土地,都藏着快乐的秘密。

八、初试劳作在木鱼坪,没有人是闲着的,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都要干活。

早上天不亮,就能听到村民们起床的声音,有的去地里干活,有的去山上砍柴,有的去河边挑水,整个村子都充满了忙碌的气息。

陈砚修虽然年纪不大,但也开始跟着老胡和谢蕴干活,体验山里的生活。

他知道,在这里,想要活下去,想要过得好,就得靠自己的双手,不像在上海,还能靠父亲留下的一点积蓄生活。

第一次砍柴是在一个上午,天刚亮,老胡就叫醒了陈砚修。

老胡扛着一把大斧头,斧头是铁做的,刃口很锋利,闪着寒光,斧柄是木头的,用布缠了几圈,握起来很舒服。

陈砚修扛着一把小一点的斧头,是老胡特意给他找的,重量刚好适合他。

“砍柴要选干枯的、没有虫子的树枝,”老胡一边走,一边教他,脚步很稳,“这种树枝耐烧,火旺,还不容易溅火星。

要是砍了湿树枝,烧的时候烟大,还不容易着,呛得人难受。

你看,这种树枝,树皮都掉了,一折就断,就是干的;要是树皮还很绿,掰不动,就是湿的,不能砍。”

他们来到一片松树林,树林里很安静,只有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

老胡选了一根碗口粗的枯树枝,树枝上没有叶子,树皮己经脱落了一部分,露出里面的木头。

他挥起斧头,“咚”的一声,斧头砍进了树枝里,深入木头一半,然后他再用力一掰,树枝“咔嚓”一声断了,掉在地上,发出“砰砰”的声响。

“你试试,”老胡把小斧头递给陈砚修,“手要稳,力要匀,对准树枝的结砍,这样容易断。

砍的时候要注意,别砍到自己的手,斧头要拿稳。”

陈砚修接过斧头,心里有点紧张,双手握住斧柄,学着老胡的样子,举起斧头,对准一根细一点的枯树枝砍了下去。

没想到斧头偏了,只在树枝上留下一道浅痕,震得他虎口发麻,手臂也有点酸。

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老胡却没批评他,反而说:“别急,慢慢来,第一次都这样,多练几次就好了。

我第一次砍柴的时候,还把斧头砍进了地里,拔都拔不出来。”

陈砚修点点头,深吸一口气,再次举起斧头,这次他瞄准了树枝的结,眼睛紧紧盯着目标,然后用力砍了下去。

“咚”的一声,斧头砍进了树枝里,虽然没砍进去太深,但比上次好多了。

他再用力一掰,树枝“咔嚓”一声断了,掉在地上。

陈砚修高兴得跳了起来,举着斧头对老胡说:“爹,我砍断了!

我砍断了!”

老胡点点头,脸上露出笑容:“不错,有进步。

继续砍,砍够一捆就能回家了,一捆柴能烧两天。”

陈砚修越砍越熟练,不一会儿就砍了不少树枝,堆在地上,像一座小山。

手掌被斧头柄磨出了水泡,有点疼,他却没吭声,只是偶尔停下来,揉了揉手掌,然后继续砍。

老胡看在眼里,心里有点心疼,却没说什么——他知道,山里的孩子,就得这样磨练,才能长大。

扛柴回家的时候,陈砚修扛了一小捆,用绳子捆着,虽然不重,但压在肩上还是有点疼,肩膀被勒得发红。

老胡看他累得满头大汗,想帮他扛,他却摇摇头:“爹,我自己能行,我是男子汉,能干活了。”

老胡笑了,拍了拍他的肩膀:“好,我儿子长大了。”

除了砍柴,开垦坡地也很辛苦。

队里组织开垦东边坡地,要把地里的杂草和灌木除掉,然后把土翻松,碎成小块,整成整齐的菜畦,种上玉米。

陈砚修也跟着去了,他拿着一把小锄头,锄头是铁做的,比斧头轻一点,但也很重。

一开始,他的锄头不听使唤,要么挖得太深,把下面的硬土都挖了出来,要么挖得太浅,只刨掉了表面的草,还留下不少草根。

谢蕴在旁边看着,耐心地教他:“锄头要放平,用力要均匀,一下一下来,别急。

你看,这样挖,锄头尖对着草根,一挖就能把草根带出来,以后就不会再长了。”

她一边说,一边给陈砚修做示范,锄头在她手里很灵活,一下就挖起一大块土,草根也跟着出来了。

陈砚修跟着母亲学,慢慢找到了窍门。

他把锄头放平,对准草根,用力挖下去,果然挖起了一大块土,草根也带了出来。

太阳火辣辣地照着,晒得他皮肤发烫,汗水浸湿了衣服,顺着脸颊流下来,滴在泥土里,很快就被泥土吸收了。

他的腰背酸得首不起来,想休息一会儿,但看到身边的村民都在埋头干活,没有一个人偷懒——贺队长光着膀子,皮肤被晒得黝黑,脸上满是汗水,却还在用力挖地;周伯娘也在干活,虽然是女人,却一点不比男人差;还有几个老人,也在慢慢挖着,没有抱怨。

他就咬咬牙,继续挖,心里想着,一定要多干点活,挣更多的工分,给家里多分点粮食。

中午吃饭的时候,队里给大家煮了玉米糊糊,还有咸菜,咸菜是用青菜腌的,咸咸的,很下饭。

大家坐在田埂上,一边吃一边说笑,虽然累,却很开心。

贺队长递给陈砚修一个烤土豆,土豆是在火里烤的,外皮焦黑,里面却很软。

“胡家娃,累坏了吧?

吃个土豆,填填肚子,这土豆是我早上烤的,还热乎着呢。”

陈砚修接过土豆,热乎乎的,烫得他手都有点疼,他剥了皮咬一口,香喷喷的,带着股泥土的味道,比家里的米饭还好吃。

劳作虽然辛苦,但让陈砚修学到了很多:怎么砍柴,怎么分辨枯木和湿木;怎么挖地,怎么把草根挖干净;怎么和村民相处,怎么在集体里干活。

他明白,山里的生活虽然清苦,却很实在,每份收获都要靠自己的双手去争取,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

晚上睡觉的时候,虽然身体很累,沾到枕头就睡着了,但心里却很踏实——因为他知道,自己今天没有白过,为这个家出了一份力,他不再是那个只会读书的城里孩子,而是能帮家里干活的山里娃了。

九、心绪渐融日子一天天过去,像黑沟河的水一样,缓缓流淌,不知不觉间,陈砚修己经在木鱼坪住了一个多月。

他对木鱼坪的感情,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从一开始的陌生、不安,慢慢变成了熟悉、亲近。

刚来时,他觉得这里陌生又偏僻——没有上海的繁华,没有鳞次栉比的洋楼,没有川流不息的电车,只有连绵的大山和简陋的屋子;没有熟悉的伙伴,没有好玩的玩具,只有听不懂的方言和干不完的农活。

那时候,他心里满是失落和不安,总想着什么时候能回到上海,回到那个熟悉的地方,回到那个有糖粥吆喝、有电车叮当的城市。

可渐渐地,他发现,这里也有这里的好——山是绿的,像一块巨大的翡翠,覆盖着每一个角落;水是清的,黑沟河的水清澈见底,能看到水里的小鱼和石子;空气是新鲜的,每天早上推开窗,都能闻到草木的清香,吸进肺里,浑身都舒畅,不像上海的空气,总是带着煤烟味,让人觉得闷。

他习惯了清晨被鸟鸣唤醒,不再是上海的电车声;习惯了推开窗就能看到雾中的木鱼峰,山峰被淡蓝色的雾包裹着,像仙境一样,每天的样子都不一样——有时候雾浓,只能看到模糊的轮廓;有时候雾淡,能看清山上的树木;有时候晴天,能看到山顶的阳光,像撒了金;习惯了傍晚坐在门槛上,看着夕阳把天空染成金色,从橘红变成深红,再变成紫色,最后沉入西山,把木鱼峰的影子拉得很长;习惯了听着黑沟河的水声睡觉,水声哗哗的,像一首催眠曲,让人睡得很安稳。

他也习惯了和邻居们打招呼——早上遇到贺队长,会说“贺队长,去地里啊”;遇到周伯娘,会说“伯娘,去河边洗衣裳啊”;遇到贺凤,会说“贺凤,下午去河边玩不”。

邻居们也会热情地回应他,有时候会给他一个烤土豆,有时候会给他一把野草莓,有时候会教他认一种草药。

这些琐碎的小事,却让他觉得很温暖,像冬天里的炉火,让人心里暖暖的。

山居的日子不再枯燥。

闲的时候,他会去河边摸鱼——用一根竹竿,系上绳子,绳子上挂着鱼钩,鱼钩上挂着蚯蚓,坐在河边的石头上,等着鱼儿上钩。

有时候运气好,能钓到几条小鱼,带回家给母亲熬汤,汤很鲜,妹妹吃得很高兴;有时候运气不好,钓了半天也没钓到,却能看到河边的风景,看到天上的白云,看到飞过的小鸟,也不觉得无聊。

他会去山里采野草莓,和贺凤、陈砚萍一起,在草地上找红色的小果子,一边采一边吃,吃得嘴角都红红的;会去认植物,贺凤教他的马齿苋、紫苏、香菇,他都认识了,有时候还能帮母亲采点野菜回家;会去捡彩色的石头,黑沟河边有很多好看的石头,有的是红色的,有的是绿色的,有的上面有奇怪的纹路,他把这些石头放在一个木盒里,当成宝贝一样收藏着。

每一次探索,都能有新的发现——今天在山里发现了一种新的小鸟,羽毛是蓝色的,叫声很好听;明天在河边发现了一只小螃蟹,横着走路,很可爱;后天在树林里发现了一棵结满野果的树,果子是红色的,酸酸甜甜的。

这些小小的发现,都能让他开心很久,像得到了珍贵的礼物。

他甚至喜欢上了劳作。

看着自己种的土豆发了芽,绿油油的,从土里钻出来,一天天长大,心里就充满了期待,每天都会去地里看看,给土豆浇水、除草;看着自己砍的柴堆成了垛,堆在屋檐下,像一座小山,能让家里烧上很多天,心里就觉得踏实,知道冬天不会冷了;看着自己挖的地长出了庄稼,从幼苗长成沉甸甸的果实,秋天的时候能收获很多粮食,心里就充满了成就感,知道家里不会饿肚子了。

他还记得第一次收割玉米的时候,玉米秆长得比他还高,玉米棒子沉甸甸的,裹在翠绿的叶子里。

他跟着老胡一起,掰下玉米棒子,放进竹篓里,竹篓满了就扛回家,虽然累得满头大汗,却很开心。

晚上,母亲把玉米棒子剥开,露出金黄的玉米粒,放在太阳下晒,院子里晒满了玉米,金灿灿的,像撒了一地的金子。

和村民们的关系也越来越亲近。

贺队长经常来家里坐,聊队里的事,问他学习怎么样,还会给他讲山里的故事,讲野猪怎么害人,讲猎人怎么打猎;周伯娘时不时送来点新鲜的蔬菜,教谢蕴腌菜、编竹篮,有时候还会给陈砚萍做双布鞋,鞋底是用碎布纳的,很结实;贺凤经常来找他玩,教他认山里的东西,带他去好玩的地方,他们成了最好的朋友,一起去河边玩,一起去山里探险,一起分享好吃的。

他也会帮邻居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帮贺队长挑水,贺队长家的水缸很大,他要挑三桶才能装满,肩膀被扁担压得发红,却没吭声;帮周伯娘喂猪,猪食是用野菜和糠做的,有点臭,他却忍着,把猪食倒进猪槽里,看着小猪吃得很香,心里也很高兴;帮贺凤摘野菜,贺凤的母亲生病了,需要野菜熬汤,他就和贺凤一起,在山里找了很多野菜,送到贺凤家。

村民们都夸他是个懂事的孩子,说“老胡家的娃真乖,不像城里来的孩子,娇生惯养的”。

每次听到这些话,他心里都暖暖的,觉得自己被这里的人接纳了,不再是那个“上海来的外人”。

对这片山林的感情,也越来越深。

他不再觉得山林神秘可怕,而是觉得山林充满了生机和秘密。

他喜欢听鸟鸣,喜欢看花草,喜欢闻草木的清香,喜欢探索山林里的每一个角落。

虽然还没有找到关于古寨遗迹的更多线索,但他相信,只要坚持下去,总有一天能揭开那些秘密。

他甚至觉得,这片山林就像他的朋友,默默地守护着他,给了他很多快乐和收获。

有一天傍晚,陈砚修坐在门槛上,望着远处的木鱼峰。

夕阳把山峰染成了金色,山腰间缠绕着淡淡的雾,像一条白色的丝带。

晚风拂过,带来草木的清香,也带来了黑沟河的水声。

他摸了摸口袋里的小石子,是之前在河边捡的,上面有天然的纹路,像地图,让他想起了那根神秘的石柱。

他忽然觉得,木鱼峰不再是一道风景,而是生活的一部分,像一个老朋友,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土地,守护着这里的人。

上海的记忆虽然还在,却不再那么清晰了,像被雾笼罩的画面,慢慢淡了下去。

他想起刚来时的失落和不安,想起第一次进山的好奇和紧张,想起第一次砍柴的笨拙和兴奋,想起第一次劳作的辛苦和成就感,想起和村民们相处的点点滴滴——这些记忆像一串珍珠,串起了他在木鱼坪的日子,让他的心慢慢融入了这片土地。

他不再想念上海的繁华,不再抱怨山里的清苦,因为他知道,这里有他的家人,有他的朋友,有他喜欢的生活,有他想要守护的东西。

山风送来草木的清香,带着点凉意,却让他心里暖暖的。

陈砚修深吸了一口气,心里满是平静和满足。

他知道,未来的日子里,可能还会有辛苦,还会有挑战,还会有很多未知的秘密等着他去揭开,但他己经做好了准备——他要在这片土地上好好生活,好好探索,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让自己的根,深深扎进这片土地里,像这里的松树一样,茁壮成长。

(第一卷第二章完)下期预告:《根脉》第一卷 第三章 山野启蒙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标签选书